TA的每日心情 | 慵懒 6 小时前 |
---|
签到天数: 2056 天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|
台湾民俗阵头 22.7G1 ?3 M# A* {; m, y7 I/ @* U: D
# I; }# z$ g5 q
5 d9 D2 X3 }( ]5 D4 T
$ h7 G& e2 Q1 e8 e1 o台湾民间每当神明遶境出巡、进香割火或丧葬典礼,都会聘请民俗艺阵参与游行,艺阵不仅增添祭典的热闹气氛,也使民俗技艺得以保存,虽然遶境进香的主角是神明,但吸引民众“看闹热”的焦点却是艺阵的表演,庙会活动提供民俗艺阵表演的机会,而艺阵表演也提升了庙会的艺术性,因此遶境、进香不仅是宗教祭典同时也是民间信仰活动,更是民俗文化艺术的呈现,所以,我们特别制作了台湾民俗阵头系列节目。8 @, Y7 v9 T( U: p
6 d/ K9 B& F5 k9 S P% ]第一集 台湾的民俗阵头
~0 a+ _8 `; x' e7 H* a近年来,阵头在台湾已是相当流行的民俗节目,除了在农曆新年期间或在迎神庙会中才能见到它们的踪迹,台湾南部地区可以说是各项阵头的大本营,高雄市政府每年三、四月份,都会在高雄内门地区举办,全国宋江阵头大赛,嘉义北港也会在妈祖文化节,举办艺阵大赏活动,北部地区则是由客家委员会,所主办的客家义民祭活动,都成为地方重要活动,让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,加上每年三月逍妈祖期间,大甲镇澜宫天上圣母绕境进香,以及白沙屯拱天宫妈祖北港进香,吸引上百万的民众参与,妈祖所到之处无不人山人海。当然,阵头的表演 也让进香活更增添不少热闹气氛,台湾各地一年到头都有庙会,每当各寺庙要举办庆典时,都会请阵头到场表演助兴,除了藉以酬谢神明之外,因为阵头表演会吸引许多信徒民众前来观看,让庙会活动更加热闹气氛,庙会中的阵头更是五花八门,舞龙舞狮、八家将、官将首都是经典必看的阵头,布马阵、牛黎阵、斗牛阵、舞龙、舞狮,随著潮流演进电音三太子也阵头也传扬于世界,现在可也是庙会阵头中必要的重头戏。" ]' q) r2 P- Q* c3 x! }! E
% Y' a \& M9 C6 z' H. Z第二集 妈祖进香阵头! G. ^: R4 N+ k M$ P. }
进香是台湾民间最常见的宗教活动,热闹气氛有如嘉年华会,所谓进香是指信徒迎请神明,前往外地庙宇拜会,是神与神、人与人之间的联谊活动,这种庞大的进香活动,除需动员许多义工组织之外,更因沿途民众的热忱协助,才能使进香活动顺利完成,大甲妈祖遶境进香活动,除了香客众多之外,各式阵头表演更烘托出,进香活动的热闹气氛,大甲妈祖进香阵头,可以分为宗教性阵头,与表演性阵头两大类。台湾的香阵种类繁多,包括家将、神将、十二婆组,蜈蚣阵、小法阵、中军阵,执士队、神轿班…等多种,由于香阵具有宗教信仰特质,因此香阵的禁忌,规矩也比一般表演性艺阵繁多。
( |( a7 p% G; r; g) ?- `/ R% ~+ o7 s: S$ q% s
第三集 宋江阵、南北管
# f- c: H4 x0 n( M' j台湾的宋江阵的最初流行地区应在台南一带,不过最早提及宋江阵的文献,是大正五、六年间写成的,嘉义厅社寺庙宇取调书,在该书鹿草“城隍庙”部份说
% U8 T, }- C4 Y' h A4 m0 _嘉义鹿草中寮庄一带,以往有名为“宋江”的武术团体,常在庙会中分为左右团对抗比试,惟近年已渐减少。宋江阵所持用之兵器多半是,农业社会常用器具 或是用来防御之武器,如:双斧、齐眉棍、月牙铲、躂刀,藤牌、关刀、双剑…等,其组成人数通常以三十六人及七十二人为主,不过原始的宋江阵 相传是由一百零八人组成,以喻三十六天罡,七十二地煞,然而今日真正的宋江阵组成,却已没有一百零八人的队伍。
- `; b9 X% _+ p; |& t! o$ {) i/ V I/ F& L9 d7 _, i
第四集 锣鼓喧天的鼓阵0 ?8 F8 M, o- p8 t# j
在台湾传统民俗中锣鼓喧天的大鼓阵,是我们最容易见到的阵头表演,无论是庆典表演活动中,或是祭典朝拜典礼,甚至民间丧事告别式场合,都会有大鼓阵的踪影,只要有大鼓阵的活动,响彻云霄、锣鼓喧天的鼓声,的确可以振奋人心
8 h' m4 m1 G+ `9 E) w% C7 [9 Q6 M是聚集人群最好的方式,更可以让活动增加热闹气氛,现在我们在艺术殿堂上- {, u/ ~: _& v5 E+ ^0 _7 V1 T
所见到战鼓表演,大都以5粒到15粒不等大鼓,所组合而成的表演团队/ D, Q% ]" |' s- B/ P0 Z" w
融合了佛山狮鼓,鹤山狮鼓和一些另类的鼓点,在群齐响仍能清晰听到击出的节拍,再配上快慢、高低、配合锣钹交错齐鸣,同时击鼓者以夸大的肢体伸展动作,展现出无比的活力,振憾全场血脉奔腾的气氛,活力粗犷,气势豪迈振奋人心,带给观众又是一种视觉新享受。/ f/ Q! O! ]; B3 n7 `
& r3 y5 L/ H+ w( i' R第五集 神轿、艺阁阵
) L2 c1 X4 W! D在民俗庙会进香绕境游行的队伍中,无论是妈祖进香或王爷绕境,最引人注意的焦点,除了数以百计的民俗艺阵外,最值得一看应该是神轿了,它可以说是民间宗教艺术的结晶,也是活动的重头戏,神轿在外犹如神明的交通工具,由神轿的装饰、花饰,就可以看出一尊神明的阶级、神职,也可以说是身份的代表,目前一般神轿大致上可分为,文轿与武轿两种,武将、王爷乘坐武轿,文官、天后、女神则乘文轿或者是凤辇,但按依照古例,不论官轿、神轿只有覆顶式一种,只有以颜色区分阶级而无文武之分( _" s% d9 @7 W
直到现代才有文轿、武轿,或改良式篷轿之分。9 ^! T) ~9 i& r: p. A0 O
在传统民俗艺阵中,阵就是指一般的传统阵头,那麽艺字又是代表什麽呢?% \' \( d# p/ j. d. [4 x
其实它就是在庙会中,常见的大型花车,艺阁台上的人物,通常都由童男童女扮演,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,浓妆豔抹、穿著华丽的戏服在台上全力演出,但到了现在为了精简经费,都由电动造型的历史人物、动物,或各种神佛来充作,艺阁又名抬阁、台阁,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民俗技艺表演
. Q3 T! H1 d6 s+ X与阵头合称艺阵,常见于迎神赛会中。
( _7 z5 ?' ~4 a4 }) Q8 d3 `0 u藉此呈现民间传说0 n- O+ }3 C3 m1 s, H) u% \6 G
. ~0 B+ y/ N) H- w$ N& e第六集 让人敬畏的神将阵
9 Q! v! M U* l+ \* t o) a& J神将阵在表演时,是由人撑起大仙尪仔,脚踏各式步法,太子阵、神童阵的步伐比较轻快活泼,济公阵的步伐似醉不醉也算轻快,福德阵的步伐则显现慈祥稳重,其脖子上并常挂咸光饼供信徒取用,其馀各式阵头则大都,显现威严并济让人敬畏,神将阵一般包括,金车木车哪车三太子阵,福德阵、雷公阵、招财进宝神童阵,千里眼顺风耳阵、康赵二元帅阵,济公阵、关平及周仓阵,七爷及八爷阵、牛头马面阵等,神将是一种神偶,在传统庙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各地对这类神偶各有不同的称法,北部称“大仙尪”,中南部则称神将或童仔,一般认为神将的出现,和北管的发展有关。
- Q r8 X5 {$ P) m
- e, P1 I) U4 T. f第七集 阴间警察家将阵
( f% T9 o, n3 h) U/ Y; S* I4 `" T如果您常参与庙会活动,都会看到脸上画的花花绿绿,面露獠牙、看起来很狰狞的人走在前面,踏著规则步伐前进的人,其实他是扮演八个不同的神明,就是所谓的八家将,家将是指司法类神明的专属部将,负责保护主神并执行驱逐邪煞,0 h/ G( D/ v3 q, ?. x$ v% B4 p0 x
缉拿恶鬼的任务,其地位相当于人间警察,家将的由来最早可推到,古代的一种驱鬼仪式,称作“大傩”。根据后汉书记载,一人戴假面具眼睛以金箔制成,面貌丑陋右手持戈,左手拿盾牌开道,有的则披毛戴角扮怪兽貌,其后跟二十个身穿黑衣,头包红巾的小孩,手持摇鼓边唱边跳,目的在驱逐恶灵,这种扮相丑恶持戈驱鬼的型态,与家将勾画凶恶脸谱,手持武器或刑具,以驱鬼缉邪的立意是相同的。
: k$ u+ g3 J1 _, {& d; u& u3 I0 k- r* o/ `5 C0 S# S- I
第八集 布马、麒麟阵( ~% b4 f; P" q) R3 B, R
属于文阵的布马阵及公背婆,是我们在民间活动中比较少见的阵头,尤其在南部地区更是少见,一般都流行于桃、竹、苗客家地区,以及宜兰地区,所以,一般人都将,布马阵列为客家阵头,布马阵的起源相当的早,但原先并不叫布马, 而是与布马型态类似的竹马戏,布马阵在清代就传入到台湾,布马阵所使用的马 最初也是用竹子做成骨干,周围糊上纸而成,所以布马阵原称为纸马阵。: R# A& | v9 }
台湾相当稀少的民俗艺阵,麒麟是两头巨型纸,与布複合糊成的动物,每头由两人撑弄,并由一人持著长杆顶著金珠引导,在锣鼓乐声中表演,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艺阵,两头“麒麟”,一个类似舞龙阵裡龙珠的金珠,这是综合了舞龙舞狮 以及民间小戏角色,最早麒麟狮象阵的形态,是包含了麒公的麒、母的麟以及狮、象等四种动物,由于阵容庞大才把它缩编,而成现在剩下一对麒麟表演,也因而改为麒麟阵。目前麒麟阵表演全台湾,也只有在新竹县新埔镇保有麒麟阵的表演。$ n }8 {/ A. h, W. s% t$ ^
( \$ t/ y8 L- S; J$ v4 p第九集 跳鼓、车鼓阵
6 H U: y4 @1 l7 U# L台湾传统民俗艺阵中最受欢迎阵头之一的跳鼓阵,也称为花鼓阵或鼓花阵其起源根据民间传说是,源自明朝郑成功时期,郑成功来台驱荷后,整军经武、勤奋练兵,立志要反清复明,召开比武大会以网罗各路英雄,相互切磋武艺、比武时则有击鼓者以鼓声助阵,并跟著跳跃进退,而在清廷据台之后,]不愿归顺的志士则散居各地开垦,农閒时,仍忘不了当年盛会,就加以改造成花鼓,并搭配轻快活泼的动作,以及富韵律的节奏来作娱乐消遣,渐渐演变成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民俗阵头。 V5 o, d: V: |- C$ g9 a8 `
台湾最早的民间艺阵车鼓阵,早在清康熙三十二年,台湾府贡生陈逸有篇“艋舺竹枝词”中提到当时的“车鼓”说,车鼓,又称“花鼓”,是长江一带的花鼓,
. [. o' T8 i3 y7 v9 h/ B5 G流传到闽南后融合当地的南管音乐,民歌以及表演形式发展成故事表演性浓厚,
. X9 V5 X7 N9 T4 w; b又带有趣味的歌舞小戏。台湾车鼓戏在明末清初时,随移民传入台湾,车鼓表演称为“车鼓弄”或“弄车鼓”,是一种带有舞蹈成分的调情小戏。2 B4 G! w, j# V: M' l! ?* M
% x1 T1 X4 u# q/ R0 \2 ^8 _第十集 摸牛、斗牛、牛犁阵- k' p3 H& w0 [0 }$ U* E/ y
在台湾俗谚中关于打春牛、摸春牛,有著吉祥意含的相当多,“打春牛”是中国农业社会,在“立春”时举办的活动,立春前会制造土牛,让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典上,用綵杖鞭策牠象徵春耕开始牛要努力农耕,除了土牛之外,民间也有纸制春牛,鞭打春牛3下以示新年已过,农民及春牛都要开始春耕,各行各业都要回岗位鞭策工作,然后再将春牛焚化民众取其灰烬,洒于自家农田菜圃以保五穀丰收,在台湾打春牛逐渐演变成摸春牛。
) m! J* L* M# z4 K自古以来我国以农立国,农民对牛有一份特殊的情感,“斗牛阵”就是基于这份情感,发展出来的民间游艺,据说是台南县学甲镇的,杨石寮和王枝山所创设,5 W8 x" f- k; E c3 S4 `
是大湾清济宫参加学甲上白礁的专属阵头之一,时间约在光复之初,后来才逐渐扩散到各地,目前多见于南部,主要分佈在台南、屏东一带,其中以台南县最多9 x ?/ I1 N! G& l" L. W
最多时期有多达十几团,可以说是台湾斗牛阵的大本营。! A" {6 o+ t; A4 L) m) a& _/ k* }' O% }
除了有斗牛阵阵头之外,另外,还有一个与牛有关的阵头,那就是流行于南部的牛犁阵,“牛犁阵”也称为“牛犁歌仔”,歌舞取材自农村庄稼活儿。
, o: y3 Z1 h% S i它的“歌”就是乡间农夫
+ c, X! t, i& T& F# `; d6 ]' J4 k7 e. j a: e% y! _8 j+ {2 s
第十一集 祥龙献瑞舞龙阵
( G! e, j3 G$ X) p' c3 I( B9 [“龙”为四灵之首,中国历代王朝都将龙奉为神物,也作为帝王的象徵,其实、龙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,它是古人想像出来的动物,被认为可以兴云佈雨、泽及万物。“舞龙”台语“弄龙”,团队叫“龙阵”,“弄龙”的“弄”是,“舞龙”单一的意义,不是“戏弄”之意。近年来科技进步,LED灯大量运用在舞龙身上' ~/ P4 L% h( l( }" G' m
萤光龙、电子龙,就出现在各大庆典活动中,过去舞龙只能在白天表演,因为夜晚没有灯光照明,很难看出舞龙的动作表演,而且很容易伤害观众的群众,现在龙体会发光,在黑夜裡表演则更加立体生动相当的美丽。' Q2 y8 Z* A; ? e4 T2 i
5 B: R- ^: Z# E9 @第十二集 北狮与南狮阵" i' J# c% _+ E; M
在台湾俗称“弄狮”的舞狮阵头,在台湾是最普遍的民俗艺阵活动,每到春节时期或是,庙会庆典神明诞辰日,都会有舞狮的表演,事实上,无论在台湾或东南亚,舞狮是一种相当流行于民间的传统艺术表演,今天我们所见的中国的舞狮 主要分南狮与北狮两种,最初的北狮在大陆长江以北较为流行,而南狮则是流行在华南地区,以及南洋及海外地区,近年来也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,主要是採用南狮的形象,北狮的步法称为“南狮北舞,北狮由身穿传统服饰的人带领,手拿绑有彩带的狮球,造型酷似真狮的北狮,狮头大都由玻璃纤维或木头制造,而狮身以金黄、橙色、红色披毛,从外观看起来就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。2 j. [- z, j5 W
; U. E4 N+ \6 z1 h7 a% l$ G电驴链接
[) Q% ?' w8 R! @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|